河粉的由來
點擊次數(shù): 更新時間:2014-10-8 13:57:08
上一條:河粉機客戶培訓現(xiàn)場相片
下一條:河粉烹飪食譜
河粉的由來--民間傳說之一
在清朝末年,位于廣州北郊的沙河鎮(zhèn)上有家“義和居”小食店,店主是客家人樊阿香夫妻倆。他們善良又勤勞,每天起早貪黑,早上賣白粥油條,中晚賣家常飯菜,生活過得還算安穩(wěn)。一天早上,店門口出現(xiàn)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翁,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的青石上。阿香不禁起了憐憫之心,趕緊叫妻子送一碗熱粥給老人吃。老人推說身無分文不能白吃,阿香便道:“本店雖小,但對老人家,這白粥是免費的,您就放心吃吧!”沒想到,從此之后老人幾乎每天都來店里吃白粥,阿香夫婦沒有嫌棄,一直熱情款待老人。
不久之后的一天,阿香得病后茶飯不思,臥床不起。這一天中午,老人又出現(xiàn)在店里,當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后便說: “阿香哥粒米難進,病自然難愈。他是一個好心人,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!”老人說完,就用白云山的清澈泉水浸泡大米,然后熟練地磨好米漿、燒好開水,再把米漿舀進竹匾上薄薄地攤了一層再蒸。一會兒工夫,米漿變成了粉皮,老人揭皮切條,加上蔥鹽香油,炒好后送到阿香床前。阿香聞到特殊的香味,頓時食欲大開,幾碗下肚后,病情果然好轉(zhuǎn)。他再三向老人道謝,也終于知道了老人的來歷。
原來,老人竟然是宮里的御廚,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后,僥幸中逃出京城,從此隱姓埋名,四處躲藏追緝。老人 說:“此粉出在沙河,就叫沙河粉吧!我在這里已經(jīng)停留多時,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!”說完就走了。從此,義和居開 始售賣沙河粉,并且很快遠近聞名,生意興隆。
河粉的由來--民間傳說之二
相傳一二百年前,一對來自東江客家的新婚夫婦,居住在現(xiàn)在廣州沙河一帶,他們白天干農(nóng)活、上山砍柴、挖草藥,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漿蒸些粉糕出售。有一天,市集特別興旺,粉糕已經(jīng)全部售完,恰巧她的丈夫又帶來不少客人,新娘子情急之中,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漿,她清楚要趕時間做飯,粉糕是蒸不成的了,便急中生智,把米漿倒在簸箕上放進鍋里蒸,蒸熟后切成條狀,佐以香菜、調(diào)料供客人食用,客人連聲叫好。
次日繼續(xù)試做,這種食品竟然成為新創(chuàng)美食,招徠食客如云,應接不暇,生意越做越紅火。但食客均不知此種白而透明、韌而爽滑、口感清新的食物叫什么、又是怎樣做出來的,便有人前去問那新娘子,心靈手巧的新娘子說:“用我們沙河的白云山泉和大米磨成,蒸粉糕那樣的稀米漿蒸出來的,就叫‘沙河粉’吧!”于是“沙河粉”就這樣叫開了。
河粉的由來--民間傳說之三
一百多年前,一些以打石為業(yè)的東江客家人,從粵東一帶來到廣州沙河謀生,這些打石的客家人,家家戶戶都有一臺自己做的石磨,他們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,調(diào)以源于白云山的泉水,蒸出薄韌爽滑的水粄?图胰俗怨胖两褚恢卑堰@種食品叫做“水粄”。他們在墟地街(今沙河大街)一帶開設了不少經(jīng)營水粄的夫妻店。由于水粄物美價廉,人人愛吃,生意越做越興旺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小店發(fā)展成了作坊,水粄制作工藝也日臻精巧,水粄的名聲越來越大,越傳越遠。由于水是用源于白云山的泉水調(diào)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,當時廣州只有沙河一帶才有這種特色美食,所以人們就很自然地把其稱之為“沙河粉”,或者叫做“山水河粉”,也簡稱 “河粉”。